郑州市一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郑州市一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分隔线----------------------------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努力把强大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张志芳

时间:2019-12-12 浏览:
前进杂志 2019-12-11 12:25:58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努力把强大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张志芳


努力把强大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 张志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坚定的制度自信,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行动纲领,同时也提出了把强大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的时代课题。

一、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在基本制度框架内提升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是一个综合、严密和复杂的治理系统工程,是通过国家制度统筹各方面社会资源、调节各种社会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脱离社会制度这个基本的前提与基础,国家治理就既无所皈依,也失却了目标与方向。由此所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前提性和基础性的条件,在于社会的基本制度与相应的制度体系,是具有统筹各方面社会资源、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功能与特质的,是能够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出其强大制度优势的。只有社会制度的先进与优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效能才可能得到体现。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为实践证明具有强大制度优势的基本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能够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正如《决定》对这一制度从13个方面显著优势所进行的概括所表明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强大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的先进制度。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加充分、更为广泛地发挥与彰显出来,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首先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框架内提升治理效能。这就是说,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是客观地承认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建设中,存在有影响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的“短板”与“弱项”,补足和强化这些“短板”与“弱项”,需要向人类社会治理实践中积累的一切优秀成果学习借鉴,特别要借鉴体现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共性特点与规律的优秀成果。但是,这样的学习与借鉴,不能照搬其它国家的政治理念,更不能移植国外制度模式,搞什么西方化。在这个关系“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上,必须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自信与行为自觉,这是实践发展证明的历史结论,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底气所在。

二、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决定》对坚持党的领导予以特别强调,要求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在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中坚持党的领导,在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最具本质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98年奋斗历程和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证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功发展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正是坚持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够在长期的实践中确保党的事业历经风险挑战而不断发展壮大,确保国家经济社会进程能够在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创造了国家长期政治稳定的奇迹。这种将社会活力与秩序统一于一体、国家发展与稳定平衡于一身的治理奇迹,真谛即在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在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中坚持党的领导,又在于党由严密完备的组织系统与制度体系所组成,具有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有效统筹各方面资源,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强大优势。一方面,随着我国全面改革不断深入,现代治理所触动的各种利益关系、利益格局与利益矛盾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治理改革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的互动性进一步擢升,治理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成为更为现实的任务,增强治理与改革顶层设计、总体协调的紧迫性成为更加现实的要求,如何实现上下左右、左邻右舍相互间的配套,推进治理与发展的方案协同、步骤协同,实施系统、效果协同,处理好政策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促进治理的系统集成和协调推进,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科学谋划,集中组织、整体推进,才能保证集中力量攻克治理与改革进程中的各类难题。另一方面,进入深水区的我国改革发展,使现代治理面对着大量思想认知与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性认识,社会组织、社会成员自主意识的显著增强与普通群众意愿表达方式多样化的同步出现,促使社会组织、社会成员在推进国家治理的进程中,既存在大量的诉求表达,又存在明显的诉求差异,只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够在全社会畅通各种利益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努力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合力。

此外,必须看到的问题还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面对的是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外部挑战与内部风险并存,一般问题与突出矛盾叠加的复杂环境,决定了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严峻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联系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妥善处置各种社会矛盾,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还是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各个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积极消解社会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动荡源和风险点,维护社会大局稳定,都必须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为我国改革发展和国家治理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

三、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必须推进治理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团结带领人民在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中形成的,也必须和必然在改革创新中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一是在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推进治理创新。《决定》在深刻阐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的同时,从党的领导、人民民主等13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这些“显著优势”,不仅对党领导下中国社会创造的经济持续性长期发展奇迹与中国社会保持长期政治稳定这两大奇迹做出深刻总结,也深刻回答了“中国之治”的制度根源。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决定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方面,自觉地把握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充分借鉴世界范围内一切体现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共性特点与规律的优秀成果的同时,清醒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绝不搞什么“西方化”或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自觉认识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看清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目标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显著成效,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

二是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进治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优势,集中体现并统一于党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之中,这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中形成和积累的根本性制度经验与治理经验。所以,无论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为了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进治理创新的发展导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转化为满足人民群众意愿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成效,既要深入分析、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国家治理提出的新要求,自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促进广大群众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又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发挥广大群众在治理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投身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三是在突出问题导向的实践中推进治理创新。以问题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时期进行的,其所可能面对的矛盾与问题既纷繁复杂,又多样多变。因此,必须按照《决定》确定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聚焦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注重用全局的眼光来审视现实的实践、现实的工作,勇于正视问题,科学认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不断在适应新形势、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治理创新,促进治理能力的提升。

四、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必须推进改革创新,在强化执行的过程中彰显效能

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马克思、列宁等人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现成的结论,社会主义实践史上也没有直接可以拿来应用的现成答案。惟有改革创新,方可逐步完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发展70年的实践,本身就是要靠改革创新坚持制度巩固、完善的实践。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同时还受到各种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新生政权的威胁,党正是依靠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积累了具有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和对社会调控能力的治理经验。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面对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相对封闭型向全面开放型发展的重大变化,在世界形势变幻莫测,西方社会乱象重生的背景下,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中国之治”,本质上也在于立足基本国情,以改革创新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所以,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不断创新,是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根本要求。

同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制度执行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世界范围内现代治理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没有强大的执行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提升制度执行力,首先应增强执行意识,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其次要规范执行程序,通过执行过程、环节的条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求得最佳的执行成效。再次要加强执行监督,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自觉维护制度权威,持续发挥制度效力。最后要提升执行能力。

任何治理体系所体现的制度力量,最终靠的是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与本领。各级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治理素质的增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对自身提出的重大考验,在这样的考验中,只有交出高质量的答卷,才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最好体现。(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编:师其意

(原载于2019年第12期《前进》杂志)

------分隔线----------------------------
/
  • Copyright @ 一帆医疗器械
  • 公司电话:0371-86626061 86626062 15729361796 15729361795
  • 公司传真:0371-86626062 E-mail:gaoyan.yang@yifan2003.net
    企业邮箱:http://mail.yifan2003.net
  • 地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古城三路36号A-3-5号楼3层